陳秀熙說,國際間對於疫苗開發有一定的期程與共識,很少使用免疫橋接的方式,從第一期、二期、三期,乃至於以色列在進行的第四期人體觀察,這在國際間都是行之有年的。
依照過去疫苗期程發展,第三期臨床實驗通常需要4-5年時間,但由於新冠肺炎來得太急、太猛,很快地進化為新型變種病毒,所以才會在二期實驗結束後,有所謂的緊急授權(EUA,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),讓研發者與廠商之間可以開始準備量產,這也引發科學界的爭議。去年WHO在召開了許多會議後,才決議EUA是可行的。
陳秀熙強調,三期臨床試驗階段便上市的疫苗,與二期橋接三期的疫苗技術,完全是兩種使用目的。
在國產疫苗部份,陳秀熙說,我國在去年並非疫區,沒有發生社區流行,確診案例不足,導致執行疫苗研發三期臨床有困難,但今年5月起台灣已經成為疫區,國產疫苗應可在國內進行三期臨床,即使二期後就通過EUA還是要做三期,才能確保疫苗打到人體到底有沒有足夠的保護力。因為二期試驗是在看安全性之外的中和抗體,以及細胞保護病毒侵襲的抗體,但這樣的疫苗不保證人體免於得病,必須進行第三期試驗才能確保疫苗打在人體上是否具有免疫力,與第二期觀察細胞保護病毒侵襲的抗體不同。
「這是國產疫苗的困境」,陳秀熙指出,國產疫苗與國際疫苗差別在於,國產疫苗並未做第三期臨床試驗,2021年才做第二期的臨床試驗,又碰到英國、印度等變種病毒,但又運用了二期橋接三期的觀念,因此這樣的方式並不受到許多國家例如美國及WHO的認同,因此不可能被授與EUA,這也是國產疫苗的困境,而若國產疫苗不做三期試驗,能否行之國際,陳秀熙則持保留態度。
陳秀熙也說,現在是國產疫苗在國內進行第三期試驗的黃金時期,因此建議政府在國內進行第三期試驗,但如果台灣疫情過去、受控制,國產疫苗要在國內進行實驗將更困難,也很難在沒有做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情況下,在其他國家申請第四期上市。
至於國產疫苗何時才能完成三期試驗,陳秀熙說,若在第三國家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,通常需要六個月,他建議政府在國內完成三期試驗,預估年底前應可完成。
關於各界關心國產疫苗如何取得國際認證問題,陳秀熙認為,主要就是要證明國產疫苗等同「牛津疫苗」,這也就是透過「生物相等性」的方式,將得過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清抗體,與比較施打國產疫苗者的血清濃度進行比較,並將所有資料都呈現給大眾。若可以證明國產疫苗的效力並沒有比AZ等國際疫苗弱,這樣較容易取得國際認證,也毋須將國人當作國產疫苗安慰劑。